近年来,日常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总能刷到一些冒充法律工作人员的账号,借着“维权”名义,以“代理投诉”“代理退保”“代理协商延期”等噱头发布广告,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为办理相关业务,借此收取高额的手续费和咨询费,并要挟金融机构以此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侵害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案例还原
近期,湖南警方与上海警方联合打掉以曾某为首的重大涉网络敲诈勒索恶势力犯罪组织,
受害人之一的李先生表示因为当时资金流吃紧,无力按期偿还借款,无意间刷到“代理减免还款”的广告,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联系了对方,将身份证、手机号、银行账号、家庭住址、资产负债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告知对方,并缴纳了高达40%的费用作为手续费。没想到最终不仅没有减免金额甚至征信受损,导致财产和征信的双重损失。
案例分析
本案中,不法分子曾某挑唆、怂恿不明真相的客户委托其办理“代理退款”“债务减免”,以 “成功处理众多案件”等宣传为噱头,欺骗或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维权协议等。而后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资料等违法违规手段进行投诉,借此骗取客户高额费用,并威逼金融机构接受其“还本免息”或“减免还款”的要求。实际上受害者合理诉求并不能得到有效处理,个人信息还有被套取倒卖的风险。
消保支招
1、远离代理维权陷阱
不法分子通过编造虚假成功案例作为噱头,引诱消费者联系代理机构,从而骗取手续费、咨询费等。消费者日常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珍惜个人信用,有效甄别虚假信息,不轻信“代理维权”。
2、妥善保护个人信息
不法分子可能存在倒卖消费者个人信息或使用信息办理贷款等行为,消费者日常要保护好个人敏感信息和金融信息,切勿随意提供给陌生人,造成信息外泄或盗用。当发现信息安全权受到侵害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3、选择正确维权途径
应树立正确维权意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与金融机构发生争议时,应优先与机构进行协商沟通,说明真实情况及合理诉求。如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利用调解或诉讼等手段,依法依规求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