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便捷的金融工具。近年来,洗钱活动又盯上了庞大的学生群体,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兼职需求旺盛的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相关场景,诱导他们出租、出借或出售个人账户、U盾、身份证、手机卡等证件及工具,最终实现利用其身份信息与账户进行洗钱的目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犯罪分子洗钱的帮凶,陷入蓄谋已久的洗钱陷阱中。
一、常见洗钱手法
01兼职刷流水洗钱
不法分子常以“轻松高薪”为诱饵在网上发布兼职招聘广告,尤其针对学生群体。他们会要求求职者提供银行卡或支付账户,之后将非法资金包装成“采购款”等名义打入这些账户,再指使兼职人员按指令操作——或是将资金取现,或是用资金购买实物后交回,借此完成非法资金的转移。而不少学生或求职者起初只被“高薪”吸引,并未察觉自己的账户已被用于非法资金转移,无意间沦为了犯罪工具。
案例:大学生小美在网上浏览兼职信息时,一则“商场采购员”的招聘广告吸引了她:岗位要求仅需在商场采购化妆品,不仅能获得300元报酬,还可享受早午餐补贴。心动的小美立即与招聘方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对方告知她无需垫付采购资金——公司会先将采购款转入她的个人账户,她只需取出现金,再按指示到商场采购即可,全程还会有“张经理”陪同带教,确保流程顺利。
第二天,小美按照约定收到采购款后,顺利取出15万元现金并交给“张经理”。然而,“张经理”却以“今日商场部分化妆品缺货,采购计划需调整”为由,让小美先回去等待后续通知,同时当场支付了1500元作为当日薪资。小美以为只是正常的工作调整,未曾多想。可她左等右等,始终没等到“张经理”的下一步通知,反而先接到了公安机关的电话——直到这时她才惊觉,自己早已在不知情中,沦为了犯罪团伙转移非法资金的“洗钱工具人”。
02网络游戏洗钱
不法分子会在网络上发布低价游戏代充的广告,以此诱导游戏爱好者下单充值。殊不知,这些用于充值游戏币的资金,实则是电信网络诈骗的违法所得。不少游戏爱好者本只是想省钱玩游戏,却因这样的疏忽,一不小心就成了“洗钱犯罪”的帮凶。
案例:大学生王某为节省游戏开销,在网络上接触到一名伪装成游戏币卖家的犯罪嫌疑人,双方约定以4000元的价格,购买官方售价达5000元的游戏币。王某按要求支付款项后,犯罪嫌疑人却以“活动优惠力度大、系统到账存在延迟”为由,告知他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游戏币充值。
在此期间,犯罪嫌疑人暗中使用来源非法的资金,为王某的游戏账号完成了全部游戏币的充值操作。王某以为自己“捡了便宜”,没料到没过多久,民警便主动联系了他,明确告知其游戏账号内到账的游戏币,实则是用违法所得资金充值的。
03虚拟货币洗钱
不法分子常以“高薪兼职”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犯罪分子会指引参与者携带身份证件及银行卡跨境,在特定换汇点先将人民币兑换为外币,再购入虚拟货币并转至指定陌生钱包地址。整个过程借助跨境换汇和虚拟货币的特性,构建“人民币-外币-虚拟货币-犯罪资金”的流转闭环,利用虚拟货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通优势,切断资金与犯罪源头的直接关联,让参与者在不知情中帮助转移非法赃款,沦为洗钱链条的工具。
案例:在广州某高校就读的学生小李,在二手平台上看到一则“轻松兼职”招募信息——代为购买香港地区的加密货币。本以为只是简单跑腿就能赚取报酬的他,没料到仅三天后,自己的银行卡与微信支付账户就被全部冻结;当民警找上门时,这位00后才猛然惊醒:自己早已沦为洗钱犯罪活动的“工具人”。
按照所谓“雇主”的指令,小李背着装满现金的双肩包,在香港街头兑换店间频繁奔波:先将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再用港币购买加密货币USDT(泰达币),最后把买到的虚拟币转入对方指定的账户。这套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操作,实则是东南亚跨境黑产团伙精心搭建的“洗钱流水线”,而小李的每一次“跑腿”,都在为非法资金的转移洗白提供帮助。
二、建元信托提醒您
1.证件与账户“不外借”:身份证、银行卡、支付账号等个人证件和账户不外借、不出租、不出售。
2.选择安全可靠的交易渠道: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平台办理业务,对异常交易保持警惕。
3.警惕“轻松高薪”陷阱:对“高回报”“刷单”“跑分”“虚拟货币”“快钱”等项目保持清醒,不贪图小利。
4.增强法律意识:学习金融知识,防范洗钱风险。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5.及时求助:一旦遭遇洗钱和诈骗活动,请第一时间与家人、学校联系,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立即联系开户银行或支付机构锁定账户,停止所有转账操作,阻断资金进一步流转,迅速截取聊天记录、导出转账流水,确保证据链完整,冷静对待,配合相关部门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